米兰体育app下载(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米兰体育app-灵魂追问:胶原蛋白究竟有没有未来?

更新时间:2024-09-04 类型:公司新闻 来源:米兰体育app

本文是聚美丽发起的关于胶原蛋白年度大讨论系列文章的延续,在《胶原蛋白大乱斗》中我们呈现了目前中国化妆品市场存在的关于该原料的常见质疑与迷惑,在前文《关于胶原蛋白的技术真相》,我们讨论了基础的“透皮天问”、了解为何部分医美专家不看好胶原蛋白,以及对相关命名指导原则的探讨。

本文是关于“技术回应”文的下半部分,重点落在作为化妆品原料的重组胶原蛋白肽的生效机理、安全性与稳定性挑战,以及全球对于胶原蛋白研究的前沿现状及专家眼里的未来前景。

1、整体与部分

夏庆友教授表示,学生物的经常讲,如果蛋白的分子量太大了,我们可以只表达其中的一部分。哪怕是部分的片段,透皮进去以后也能起到很多的作用。比如,可以作为下一次合成时的基础材料,或者引发下游信号通路响应,或者是通过作用于某一个点位而产生作用等等。

从学术上讲,完整的结构一定具有完整的功能,部分的结构有可能具有部分的功能。注意,是有可能,同时因为胶原蛋白与皮肤细胞的作用位点是比较明确的,所以必须符合那一段序列才能起效。就是作用的位点是很精确的几个氨基酸,只要位点保留,那这个功能也是存在的。当然这里就需要展开具体的研究。

总结来说,作为胶原蛋白,其序列片段的作用机理可以是:

1)这些片段被皮肤细胞摄入后分解成为合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原料;

2)这些片段可以与皮肤细胞的作用位点结合,在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从大往小做

陈家悦认为像这样“从大往小”做其实是医学界非常重要的方向。蛋白质有一个概念叫结构域,就是一个蛋白往往参与不止一个生物学过程。人类基因一共也就编码三万多种蛋白质,如果一个蛋白质只干一件事是不够的,所以蛋白质都是一因多效,一个蛋白质要干很多活,所以这个时候蛋白会形成很多结构域。

通俗的说,蛋白是模块化的,它是一个个功能模块拼在一起的。比如我们需要抗衰的作用,某蛋白可能是A、B、C、D四个结构域或者说四个模块构成的,如果我们想要抗衰的效果,只需要模块A就够了,那我们就只需要重组合成A,而B、C、D都可以舍弃,这样成本可以降低,而且效率还能提高,这就是从大往小做。

胰岛素跟胰高血糖素就是往小了做的很好例子。胰岛素在之前提取来的就是全长的,但现在注射的都是一个它被截短的片段,我们重组这一个短的片段已经可以起到一样的功能了。最近大火的司美格鲁肽,其实是胰高血糖素的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本身分子量就不大(3485 Da),最近研究的热点也依然集中在如何做出更小的“胰高血糖素”来解决其稳定性和口服效率的问题。

3、重组胶原蛋白肽

现在的重组胶原蛋白,也是努力地去寻找它里面真正起作用的片段。因为它完整结构里面有一些比如定位、转运、和其他组织交流功能的片段,对于功效护肤来说不需要的部分,都可以去掉。

而那些真正可以用到化妆品行业的,那些经过研究非常明确的活性功能中心,就是化妆品特别好的原料。且这个功能中心的分子量不大,最好别超过5000道尔顿,这样它的稳定性还是可以做到非常好,因为其实就可以参考胜肽的稳定性。

现在很多胜肽都是水溶液,在化妆品当中它的稳定性是非常高的,这个大家都是非常认可的,有共识。这样,重组胶原蛋白的核心就是通过找到功能片段的方式把它做小。

综上所述,在化妆品领域,重组胶原蛋白在做从大到小做的事。而从小做到大,最终研发出完整三螺旋的成品,是为了在医 、医疗器械领域上进一步拓展。

化妆品和医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看似矛盾却又独立存在和各自发展,混为一谈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质疑。

4、用片段刺激人体自身生产更多胶原

在上文提到的“薇姿事件”中,该品牌称肽跟维生素已经长期被证明对胶原蛋白的产生起作用。

陈家悦认为目前很多重组胶原蛋白肽,作为片段,其效果也是和这些维生素一样是在体内去刺激、促成自行生产更多的胶原蛋白,应该目前很大一部分所宣称的重组胶原蛋白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起作用的。

有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寡肽-1(GHK,GHK结合铜离子之后就是GHK-Cu,也就是蓝铜肽)被非常多的实验证明,可以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因为蓝铜肽中的GHK本身就是胶原蛋白的一个关键片段。

人体有一套负反馈循环机制。因为当人体检测到大量胶原蛋白片段的时候,它会认为自身胶原蛋白已经受到了破坏、被降解了。这个时候就会反过来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所以很多胶原蛋白片段都可以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实验证明外用的胶原片段可以刺激胶原蛋白的生长,也有很多相关的论文。

△图:涂抹重组胶原蛋白的生效路径漫画图解(请自觉忽视胶原蛋白的结构呈现)

5、这些片段如何成为人体合成新胶原的材料

段志广介绍了体内合成胶原蛋白的原理。胶原蛋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身体在合成胶原蛋白时,就需要多种氨基酸。例如合成过程当需要一个甘氨酸的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甘氨酸,肯定很“高兴”就用上了。如果没有现成的氨基酸,那就得重新合成,这就成为限速过程,这时这个甘氨酸的合成决定了胶原蛋白合成的快慢。如果这个时候恰好给它补了一些甘氨酸(进入皮肤的胶原蛋白会降解为肽段和多种氨基酸)进去,那不更好嘛,自己不用合成了。我们人体补胶原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为什么在做细胞实验的时候,有重组胶原蛋白微量的介入,它合成自身的胶原会加快、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会加快,是因为我们给它提供了原料。

陈家悦补充道,体内合成不管是什么样的蛋白都只能从头合成,只能从第一个氨基酸开始,一个一个氨基酸往上面补充,我们化妆品补充的胶原蛋白片段发挥完功能还可以降解成氨基酸,这就变成了蛋白合成的新原料。合成蛋白质需要用到一个转运的酶,就是氨酰-tRNA合成酶,这个酶只能转运单个的氨基酸,相当于是小卡车运着一个氨基酸过来,一次还只能运一个氨基酸。

段志广介绍说体内合成蛋白的时候还会复杂很多,比如胶原蛋白中需要很多羟基化的赖氨酸,要从头合成这样的氨基酸,还需要酶的催化过程,还需要在细胞器里面给它补上一个羟基,这个过程就会更慢,因为步骤更多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补胶原片段,还能进一步加快合成的底层逻辑。

6、胶原蛋白作为更多功效肽的灵感来源

冰寒举例说,有一个很著名的抗衰老肽,就是棕榈酰五肽p-KTTKS,它就是个胶原蛋白来源的一段序列(KTTKS),为了稳定和促吸收加了一个棕榈酰基(p)。这个肽可以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它就是作为信号因子起作用的。

所以克隆胶原蛋白的一段特定序列,它可能起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抗氧化、抑制炎症、促进细胞(成纤维细胞或/和角质形成细胞)的修复和迁移、增殖,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更多的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

庞志强也补充说,玻色因作为一个热门原料,其实就是通过多重的转换,主要糖胺聚糖,在真皮-表皮连接处(DEJ)又称基底膜带影响胶原产生,把胶原蛋白刺激出来了。

刘学东介绍说,目前研究得最多且受皮肤衰老和光老化影响最大的是DEJ的IV型和XVII型胶原蛋白。其中IV型(4型)胶原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对DEJ和血管壁具有特异性。而XVII型(17型)跨膜胶原是表皮细胞和DEJ粘附的细胞沟通的重要介质,同时是表皮干细胞保持活力的重要蛋白。

衰老的皮肤失去蛋白的平衡,表现为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以及降解的增加,使体内胶原稳态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补充胶原蛋白、降低降解速度、促使更多生成等方式,来使皮肤延缓衰老。

△图:真表皮连接(DEJ)又称基底膜带,供图:巢归研究院

7、代偿:在皮肤涂抹胶原蛋白也有作用

受访的研究员还介绍了一个颠覆我们之前认知的逻辑,那就是在不透皮的情况下,在皮肤表面涂抹完整三螺旋结构的胶原蛋白,也能起到护肤的作用。

人的皮肤表面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分泌蛋白酶,这些酶对皮肤角质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此时把胶原蛋白涂抹到皮肤上,这些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就会先降解你涂上的胶原蛋白,这对人体表皮蛋白的降解起到减缓的作用。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代偿现象。古埃及人用蛋清,然后用熟鸡蛋往脸上去揉搓,包括大豆分离蛋白、甚至豆浆也可以,都是这个逻辑。

胶原蛋白虽然完整分子量比较大,但是它在通过体表时被降解之后,释放出的片段就可以进去,也可以发挥生物学活性。一般认为,这么大的东西进不去。但问题关键是它往里的过程中逐渐被降解,会释放出来一部分有活性的小肽,继续进入真皮层。

这些降解的片段到了真皮之后,有些被成纤维细胞作为营养用,有些是成纤维细胞表面上有一些位点,跟这些间接的片段去结合,起到信号传导的作用,都对成纤维细胞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叫英雄莫问出处,它只要是有效果的就可以。

1、安全性

如果说上述关于片段形态的重组胶原蛋白肽如何起作用、起了哪些作用的回答,解决了其作为功效原料被添加到化妆品中的有效性问题的话,作为原料,它还需要面临更多的拷问,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性。

有一种说法,只要是“外部来的蛋白”,不管是涂抹还是注射到人体里面,它肯定没法避免过敏。一些企业在市面上采购了一些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在内部测试的时候也发现了过敏率偏高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1.1结构蛋白、特别是人源化的,安全性非常高

夏庆友教授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说,蛋白质引发过敏反应都是由其自身的结构引发的。比如像疫苗那样的免疫原性,就是因为其结构非常特异,因此会引发人体的一些免疫反应。如果这个结构不存在,那么它引发的免疫反应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胶原蛋白作为细胞外基质,主要属于结构类的蛋白,由结构蛋白的蛋白信息产生过敏反应的概率非常小。

人源化的是不是更安全,这个是毫无疑问是肯定的。这个蛋白的序列本身就是人源化的,相对于猪和牛肯定对人的亲和性要好很多。

陈家悦说,对于人体而言,理论上只要是外源的物质就没法避免过敏风险。但是在所有的类似物质里面,人源的胶原肯定是过敏风险最低的。不能说完全没有过敏风险,有些人对铁都会过敏,但人源性的蛋白肯定是过敏风险最低的。

段志广介绍说蛋白确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过敏源,包括有很多生物药物做皮试,也是担心药物中有没有残留超标准的宿主蛋白。因为宿主蛋白质是异源的,是不属于人体的,所以才会有反应。但如果本身就属于人体的,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针对有人提出反驳,认为人体器官也是属于人体的,但移植都会有排异反应。段志广分析说,物质可以组成细胞,细胞组成组织,组织组成器官,它中间有几个层级的跨越(物质-细胞-组织-器官),到细胞这个角度的时候,就和基因有关系。包括为什么我们输血还要配型,是因为人与人关于血的基因不一样,所以器官移植会因为有免疫识别而发生有排异反应。

但全世界的人,胶原蛋白的序列都是一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相关数据都在数据库,证明了确实是这样,所以它跟器官移植不一样,只要原料质量没有问题,就不会造成排异反应。

说到过敏,段志广提到动物提取的胶原蛋白产品的说明书上会写对胶原蛋白所谓过敏者禁用,这相当于告诉你猪、牛的氨基酸序列和人是不一样的,不同型别的胶原蛋白是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的差异。这百分之几的差异才是导致一部分人会有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这些差异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副作用,说明书上已经明确告知。

之前在没有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前提下,只能用动物胶原。现在做重组胶原产品,目标也是未来有一天能够实现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原料的氨基酸序列跟人自身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百分之百一致,同时把杂蛋白除干净,把内毒素除到限值以下,是在不停的想办法不断靠近。

1.2过敏可能因为纯度不够,工艺不精

夏庆友教授说,蛋白除了考虑来源不同,还要考虑纯度的问题。提纯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别的动物蛋白进去,导致纯度不够,那引发过敏反应都是这些杂蛋白。胶原蛋白产品谈过敏,往往是杂质过敏,胶原蛋白结构本身不太会产生风险。好比青霉素,不是青霉素本身导致过敏,而是青霉素里面的杂质,这是一样的道理。

这里就要考虑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会不会残留一些杂蛋白。比如大肠杆菌的体系,有可能留下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中的PAMP。

段志广介绍说,重组工艺中,在序列设计完成之后合成基因并导入微生物,让微生物来生产后,很重要的就是后期的纯化。开发一个纯化工艺,难度高的可能要花一两年的时间,最快的也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有些企业产品的杂质可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会引入一些动物源的培养基,这些培养基往往就是一些动物蛋白,在发酵的时候做微生物生长的原料,而我们为了安全是坚决不添加这些培养基的。如果加了就会导致纯化不彻底的话出现风险物质,这些异源蛋白质可能是引发过敏的原因之一。

越是了解生物合成的重组技术,越是要敬畏。基因蛋白序列如何设计,基因合成如何导入微生物,微生物怎么来高效表达?需不需要分子伴侣?每一步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这个里面极其复杂。一些匆忙进入这个行业的生产商,技术水平远远没有达到,确实会有一些杂质没有除掉而不自知,这是核心技术,也是关键所在。

某副教授认为,讲过敏还必须讲剂量,正是无剂量不毒性。我们平时一口气吃十个鸡蛋白还有可能造成急性蛋白中毒,就是过量引起的过敏症状。一般来说,在化妆品中,或者皮肤组织修复、疾病治疗中用到的剂量都是很少的。单纯一个蛋白的成分,要引起一个大面积、大组织的过敏的话,肯定是需要剂量比较大才有可能。

说实话,皮肤上观察的话,要引起过敏的剂量是非常少有的。皮肤说松散也松散,说致密它有好几层。化妆品涂上去,又加了这么多保湿成分,就算闷在皮肤上,除非有特殊的透皮技术,说实话能穿透这个屏障的也寥寥无几。皮肤是人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不可能让它这么容易进的。

蛋白多肽类是一个很容易被降解的成分,连空气中、环境中都有一些蛋白酶、核酸酶等影响蛋白活性的东西,蛋白很容易就变构失活降解了,所以它在皮肤上停留的时间肯定也不会太久,就算每天涂抹,累计到达皮肤深层的剂量应该也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进入到人体,就看人体能不能完全代谢掉。一般人体内的酶,像细胞内的蛋白降解酶、器官内的胰蛋白酶等,降解蛋白的能力都是很强的。基本上多肽、蛋白只要一进去如果没有什么保护措施的话,一会儿就没了,这也是很多肽在体内没办法维持一个高效起效的原因,非要给它做保护措施的就是因为人体对它的代谢太快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多肽和蛋白在人体内代谢相比其他小分子,安全得多,没什么问题。

大部分的过敏,实际上还是跟蛋白及多肽成分在外来生产的时候所携带的一些不属于人体内的物质有关系的。也还是杂质的问题。

1.3不同发酵平台带来的修饰与过敏问题

陈家悦指出,过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生物合成的修饰问题带来的。重组蛋白哪怕跟人体的氨基酸序列一样,如果修饰不一样,说白了还是没有跟人体那么像,人源化可能就不够,就也会引起过敏。要跟人体真的是百分之百一样的话,那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也是因为现在定义的问题,因为现在定义的全人源只定义了氨基酸序列,没有定义修饰等细节。

不同的底盘菌发酵出来的物质是是不一样的,像胶原蛋白这种大蛋白,不光是氨基酸本身,还有很多翻译后修饰,比如糖基化、乙酰化、甲基化、棕榈酰化、豆蔻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还有对胶原最重要的脯氨酸的羟基化。假设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都是一样的,但是用不同的物种去翻译,翻译后修饰也会不一样,结构就不一样。

比如拿一个蛋白序列用大肠杆菌去发酵的话,基本是没有任何额外的修饰的,因为大肠杆菌没有那些修饰的酶。大肠杆菌很难发酵特别大的蛋白,因为它是原核生物,结构简单,可以理解为它没有生产经验,它生产大蛋白,经常出问题,比如折叠不正确,结构不对这样的问题。大肠杆菌发酵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内毒素,内毒素对人体来说还是很容易引起过敏的。

没有额外修饰的缺点是没法形成三螺旋(当然三螺旋主要针对纤维胶原,其他胶原并不天然有也不需要三螺旋结构),其实三螺旋的形成就靠这个羟脯氨酸修饰,胶原合成出来后,脯氨酸上面一定要发生一个羟基化修饰,就是加一个羟基。三螺旋就是靠不同的羟基之间的氢键把它连在一起,才拧成一个三螺旋的。谁可以加上羟脯氨酸修饰呢?比大肠杆菌复杂一点的酵母,它是真核生物,但这样就没有问题了吗?也不是,酵母是一种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它的羟基化需要额外、同时重组羟基化的酶,这种酶是酵母中没有的;酵母生产还有一个大难题,它同时还会引入一个额外的特点,那就是糖基化修饰。

大家现在做抗糖,都知道糖基化是不好的。酵母的那个糖基化,尤其是毕赤酵母,糖基化率非常高,几乎所有蛋白都会发生糖基化,而且它加的那个糖的碳链特别的长。这些修饰对人来说就是一种超抗原,哪怕很小的浓度,也会引起人类很强的免疫反应。这是为什么很多人反馈说用重组胶原会过敏,就是因为糖基化修饰的问题。这个是酵母附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目前看来市面上很多厂商都没有解决,所以医美的厂商给反馈一些重组胶原过敏率比较高,不过这个问题目前部分厂家据悉已经通过改造酵母解决了。

从科学上来说,要做出跟人最像的重组胶原蛋白,还是用动物细胞来生产。因为胶原蛋白本来就是动物细胞才有的,动物可以生产出真的跟人一模一样的、全长的、又有羟脯氨酸修饰的。但是动物的问题是现在的成本比较高,目前还没有办法商业化。

夹在酵母跟动物细胞之间的,就是植物细胞。植物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合成胶原蛋白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真核生物,生产成本又比较低,所以目前国际上很多大厂商都是用植物来生产的。比如LIPOTRUE生产重组胶原蛋白就是用烟草来做的,以色列公司CollPlant(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LGN)也是利用烟草生产重组胶原蛋白作为丰胸填充物。

动物的话国内有的企业是用家蚕的丝腺(夏庆友教授团队是这方面的专家),用昆虫细胞,还有用仓鼠卵巢细胞、非洲猴肾细胞,这几个都是比较常用的。成本最高的就是人二倍体细胞来做,但是这个基本上没有应用价值,因为其成本对于重组胶原来说是没办法接受的,太高了。

2、稳定性

除了安全性,大家对于蛋白多肽类成分更担心的是稳定性、容易降解的问题。

事实上,当讨论进行到这里,你就能明白今天讨论重组胶原蛋白原料的稳定性,就等同于讨论多肽类原料的稳定性,行业里已经有比较公认的成熟解决方案,如包裹、递送等,可以达到较广范围的共识。

这方面,不太过展开叙述,只对访谈中特别有价值的部分嘉宾观点做一个介绍。

段志广介绍说在化妆品中添加的多肽类原料,可以分两类分别考虑。第一类是其肽链不能被打断,其中的氨基酸每一个都不能脱落,完整才能发挥作用的,要求它100%稳定。这类除了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其稳定性,还需要配方师做持续的复配、稳定性实验,用加速实验去验证,以保证货架期内仍然能发挥足够的功效,这相信所有的化妆品公司都持续努力地在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类是在设计的时候,就把这个功能片段不断重复,比如说重复了十次,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哪怕断成两截,每一段都还有 5 个片段,甚至断成十节,只要断裂形成的片段功能不变,这样使用的时候就不影响它的功效,反而可能在透皮的时候吸收的更快。

某副教授的小组之前就做过把蛋白中重要的一段截取出来后,先无限复制,然后用一种离子或者纳米的形式给它团结到一起。这样,用皮肤对于纳米颗粒的渗透特性,可以帮助它更好透皮。哪怕纳米颗粒渗入得不如单条多肽多,但是多颗纳米颗粒包含的多肽数量也足以抵得过那些小肽的总量。由此可以很好地解决稳定性问题。

3、比便宜更可怕的是内卷

而对于原料的经济性来说,成本与定价,可能是每个新原料都要面临的市场级别的拷打。

事实上,在行业讨论胶原蛋白原料经济性的时候,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基于中国发达的生物合成与工程化规模量产的潜力,胶原蛋白原料成本与价格进入快速下降通道是迟早的事。在中国,更需要考虑的可能不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更可能是一味追求更低价带来的无序乱序竞争问题,这也是行业陷入“内卷”的根本原因。

今年3月份的原料展上,就集中出现了一批自称可以提供胶原蛋白原料的厂商,很多甚至是在过去几年合成生物大潮中扩大了产能,一拥而上生产肽类原料的企业“转型”而来。理论上,重组的胶原蛋白肽也就是多肽,多肽的发酵设备很容易转做重组胶原蛋白肽,但背后更复杂的如前文讨论所涉及的糖基化、羟基化、动物源培养基带入的杂质蛋白,包括不同菌种发酵平台带来的新挑战,都在价格战面前被掩盖了。

刘学东离开老东家欧莱雅后,一直帮助国货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技术定位、技术路线,以及基于技术定位的明星大单品开发,他认为国货一定要摆脱低级同质化的内卷竞争,而是通过加大在技术差异化、技术领先性的投入,来建立起产品差异化,从而建立起产品壁垒。

刘学东以胶原蛋白相关化妆品的差异化打造为例,例举了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差异化方向:

1)协同增效路线,促进胶原再生的协同靶点

整合素靶点:乳铁蛋白

FGF受体蛋白靶点:黄葵子提取物(BASF)

TGF-β受体蛋白靶点:Syn-coll,水解丝胶蛋白,嗜热菌胞外多糖

2)ECM充盈路线,细胞外基质的靶点补充

闪充玻胶:小分子透明质酸、乙酰化透明质酸

糖胺聚糖:玻色因

弹性蛋白:袋鼠爪花提取物(Lucas meyer)

2)抗衰链路路线,完整胶原蛋白与以下衰老理论的关系

细胞能量

衰老细胞自噬

细胞损伤修护

干细胞活力

加之胶原蛋白有二十多种型号,除了类型差异,还可以从胶原蛋白母体及体内合成的完整过程、与成纤维细胞的关系等方向,其实只是企业真正沉下心来做下研究,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技术差异化方案,一定是可以从一开始就避免无序内卷的,刘学东分析道。

我们相信,最终中国化妆品行业通过提供了更好的重组胶原蛋白护肤产品,大家一起扩大了市场,消费者也得到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还是通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杂牌原料,只卷最低价从而最终搞坏了整个赛道,从而导致下一阶段更大的关于胶原蛋白的质疑风波、丧失了消费者信任?这个主动权其实掌握在广大国货从业人员的手里,在于大家的选择中。

当然这个讨论已经超过了本文作为技术探讨的边界,我们希望把它更多地留在6月底的聚美丽大会上进一步讨论。现在就购票,一起来现场吧!

对于“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国内头部皮肤科医院,普遍不研究胶原蛋白”的观点,所有胶原蛋白“不能代表化妆品行业未来技术方向”的质疑,专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衰老研究会是大课题

夏庆友教授认为全球顶尖团队不怎么研究胶原蛋白,最大的原因倒不是大家把它看作砖头的认知,而是一直以来这些专家都不怎么关心美容,他们更关心肿瘤和疾病(随着经济和医学的发展,现在衰老逐渐成为热点)。他笑谈,长得丑不是病,但凡不是病的,世界顶级的团队都不会研究。顶级的科学家怎么可能会关心你皮肤干燥,又不是鱼鳞症,对吧?!

另一个方面,学术上没有说哪个蛋白质是不值得研究的,科学家都不会说某某蛋白不值得研究,这是一知半解的认识。历史上关于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相关的研究和论文很多,因为细胞不能独立生存,它是在基质里面生存的。不过,细胞外基质、肌动蛋白这些原本以为都已经清楚的蛋白,其实都很有必要重新梳理,重新认识。

以前医学研究的重点,是解决生与死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衰老研究会成为一个大课题。人的胶原蛋白的缺乏就是衰老的表现,它表面上变现为皮肤失去弹性、失去光泽,然后产生皱纹,但在衰老现象的背后,重要的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和不同个体之间衰老发生的差异是怎么样的?到底是胶原蛋白消耗过快,还是产生不足,是分布不对,还是缺乏什么样的支撑?在细胞层面,基因层面,转录层面,表观层面,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衰老?……建议学术和行业团队尽快补充这方面的深入研究,现在大家把胶原蛋白当成甘油在用,而不管机理,这是不利于胶原蛋白行业长久发展的。

我认为胶原蛋白原料研发也好,化妆品研发也好,总体上是需要有像临床那样的严谨的科学循证下去开发精准产品,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感的话,企业也应该更加重视科研。以后研究要分人群,分年龄层,做到个性化美容,要和个体的衰老情况做综合的考虑。要精准地,要个性化地开发。产品多元化,产品精细化。

某副教授认为人们从医美注射胶原蛋白,到美妆上补充胶原蛋白,这是行业动态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发现胶原蛋白很好,就想把它直接抹在脸上,有点像“吃猪脑补脑”。后来发现单纯涂抹不行,就学着把它变成更像自己的东西,去改造。发现效果还是不满意,就开始试着调控自身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去找上游能刺激它的东西。

到了最后的话,可能会对人的皮肤做胶原蛋白定制,先把要修复的皮肤分析一下,在哪一个位点上缺哪一种,做怎么样的支撑,搞一个3D立体模型,就是个人定制方案。再用这个方案去把所需要的胶原多大程度排列好,复配上游下游的一些东西,复配好了再放进去。当然这样的话就比较复杂,但完全值得研究和期待。

2、胶原蛋白在全球学术界并不冷清

陈家悦认为“除了中国的厂商,国外都不怎么研究”的看法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就像几年前很多人说“为什么只有中国推广电动车,国外没有?”这个底层逻辑还是觉得中国不行,国外好。这个思想应该改观了,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综合水平应该能排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咱们还是比较强的。

另外,确实胶原蛋白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在海外期刊发表的,绝大多数人接触不到,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人觉得国外专门生产重组胶原的厂商比较少,所以给人一种好像孤单的感觉。但其实这是错觉,研究重组胶原蛋白的海外厂商其实有非常多,像赢创,还有西班牙LIPOTRUE,以色列CollPlant,这类企业的研发进展在终端很难接触到。

其实要判断一个方向是不是学术界所关注的,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就是就看它有没有发顶级期刊的研究论文。一个非常重要的蛋白,肯定有很多厉害的科学家去研究,一定会发一些高影响力因子的顶级期刊。

而胶原蛋白最近的文章几乎是爆发式的增长,从16年开始,胶原蛋白发表的文章的数量基本上每年翻一倍吧,这其实就表明了它在学术界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的。

顶级期刊也一直有刊发胶原蛋白的相关研究成果,如16年的《Science》,19年的《Nature》,21年的《Nature Aging》,都有相关论文发表,这就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Nature》那篇的研究也是在抗衰老上面的,这本身就是动物研究的永恒的命题,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胶原蛋白对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都很重要

冰寒在博士期间有大量的工作涉及多种皮肤细胞的培养和细胞系的建立。他以角质形成细胞为例,谈到胶原蛋白的重要性。角质形成细胞和外毛根鞘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有一定难度,因为它必须要从组织中迁移出来生长,出来后需要有一个粘附生长的地方,粘附的界面不好,细胞就长不好。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就是在细胞培养皿的表面用胶原蛋白包被,细胞会好粘附、存活。这个例子说明了胶原蛋白非常重要的促进细胞增殖、粘附、迁移的作用。

胶原蛋白在再生医学领域是重要的材料,比如做成股骨头,可以用胶原蛋白做成骨架形状,里面掺入矿物使之具有强度,但这里面是没有细胞的。植入到人体后,成骨细胞、骨膜细胞等才能在上面生长,逐渐把这个外来的部件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完成再生过程。人工血管也是类似的情况,用胶原蛋白,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更好实现再生过程(而非作为一个异物存在于体内)。

由于胶原蛋白诸多优秀的特性,包括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被人体自身吸收,对止血也有很好的作用(因为它启动凝血过程),所以用胶原蛋白做成海绵来止血、填充或者保护创面,这是几十年以前就开始进行的工作,这是创伤领域成为胶原蛋白最广泛、也是最经典应用场景的原因。

目前对于胶原蛋白,可能受关注比较多的是I型、III型、XVII型。但胶原蛋白还有更多型。这么多的型,还可能有很多其他作用,都很值得深入研究,从这里面可以切出来很多很多的细分研究领域。

世界很大,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同方面去推动世界向前进步。现在中国胶原蛋白领域多家活跃的公司如巨子、锦波、创健专注做胶原蛋白,这对科学、对产业、对世界就是贡献。我相信行业百花齐放、大小齐头并进,我们整个化妆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才能欣欣向荣。不能因为别人专注就说别人狭隘,实际上我们最缺的就是专注一个方向,做深做精的“专精特新”企业。

3、胶原蛋白是千亿产业

受访的研究员认为,2005年是胶原蛋白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之后呈逐渐升温的趋势,学术界开始关注胶原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对细胞行为的调控,包括对细胞迁移化、黏附、信号传导等研究发展得特别快。实际上对胶原蛋白的研究也正是伴随着人类对生命的本质的探索,逐渐地认识到胶原蛋白的重要性。

细分来说,国外如美国、日本、以色列、法国和英国从总体研究的先进程度来看,整体上比中国要领先一些。但中国本身从事科研的人员数量比较多,研究的体量也比较大,目前大部分是以重组胶原为基础去做一些材料,或者是诱导组织再生、对细胞的调控等,应用这一块国内做得会比较好一些。

目前,还没有哪个蛋白能像胶原蛋白一样,从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药品、辅料,到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甚至到干细胞都有应用,形成了千亿的产业,这一点都不夸张。对比像大豆分离蛋白,主要做饲料、做火腿肠,跟胶原蛋白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不能说基础研究才是研究,应用研究也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里边涉及到比如制剂、评价、规模制备、分类存放等,这些应用中国做得还可以。

胶原蛋白大有可为。

关于胶原蛋白的大乱斗引发的行业争论,有点超出聚美丽的预期。对于触目惊心的行业集体质疑的现况,我们是既忧心又着急。但正如聚美丽一直以来的价值主张,将市场的乱象和对立遮盖起来视而不见,既不利于行业进步,也不利于国货品牌保持当前来之不易的成绩。

聚美丽希望能创建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行业讨论平台,持续中立且深度地研究报道化妆品行业,如果这样的工作触痛了部分企业,那也是出于媒体“爱之深责之切”的角色责任与使命。而如果这样的大讨论最终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哪怕是达成一点点最小的共识,对国货品牌带来哪怕最小的帮助,这对我们也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

化妆品行业不仅只有科学技术,还有产品营销运营,更有品牌塑造,这些层面讨论都不能完全孤立地看待。作为在中国化妆品行业最早推动技术进步,最早“鼓吹”科技应该在化妆品设计生产推广品牌塑造全过程中占据更大地位的媒体与机构,聚美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这背后,其实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加入到化妆品这一美丽产业中,是一家家将更多人才和资源投入到技术而非流量运营的优秀企业,给了聚美丽顺势而为、脱颖而出的机会,我们深知并感恩这一点。

关于胶原蛋白技术讨论的话题,我们就告一段落了,希望通过这样的大讨论,能让大家更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胶原蛋白的方方面面。

米兰体育app下载(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